各位小伙伴们好,今天最优英国论文代写为你带来的话题是《学术写作之参考文献:引用的风格》,不妨来看看吧!你是不是在知乎上检索参考文献,尽是endnote等管理软件,仿佛与参考文献相关的只是一个个软件,仿佛熟练的不错乱的排布就是参考文献全部的存在意义。若此,打开你的初稿,如果没有,找一篇你准备模仿的论文,如果还没有,找一篇你看过但感觉一般的论文,Introduction展开研究内容时,是不是这么写的:…

The effects of X1 (X代表某话题,Y代表某人【】代表引用)on X1 in X2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1-6】. …

Y1 【7】 revealed that X3.

Y2 observed that X4

Y3 【3】revealed that X5.

However, Y4 【12】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X6 on Y5 has not been studied.

In this paper, …如果是,表明这个稿子的作者已经入门了;而距离优秀,大概还差一趟八楼的二路汽车。“我就这么写的,这样有什么不好么?”,你可能会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聊一聊论文写作中的引用。如果是因为图片引用不会也可以参考小编写的《英国留学生在essay写作时图片引用你知道正确引用吗?

 

1、形式:X occurs (Smith 2003)

这个笑话可能有点儿冷,或者干One clear flag for when you re doing a literature review is when your citations are at the beginning of sentences. Do you write: “Smith (2003) found X” or do you write: “X occurs (Smith 2003)”? The former tells a story about Smith and what she did; the latter, about nature and how it works. If you write the former, you are probably doing a data dump,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 that seems relevant and writing it down, without synthesizing it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a story or framing a knowledge gap.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is almost never that Smith found it; rather, it is almost always what she found. So why make Smith 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ce? Whenever you see that you ve written a“Smith found . . .” sentence, ask whether the researcher, rather than the research, is what you want to tell us about. If not, rewrite it to focus on the fndings. Doing this will help you tighten up the arguments and sharpen the knowledge gap.———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我会不厌其烦的推荐这本书,不管你看过几遍)要点简述:

引用文献,大概分两种类型,综述式 Vs 学术故事;

综述时,倾向于用文献(或作者)做主语,张三做了这,李四干了那,文献是主语,是主角;

如果不是在写综述类论文,综述式引用多被认为是低级的文献堆砌,即引用的形式主义

学术故事时,主语是从大到小、不断推进的知识框架,文献以弱存在感出现在句子注脚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写的不是综述型论文(大人物+约稿),所以文献的作用不是主体或主题,而是工具——为了给我们自己的研究提供表演的舞台而被拉出来站台。

若此,我们自己研究的东西才是主角;而这些被拉出来助威的参考文献,是配角。是配角,就别占着主语的位置,就不要说Smith【】found X。主语不是乱叫的:一个句子的主语,会通过句法逻辑命令整个句子以其为中心展开,即便有些时候不方便台前掌权,也会要求幕后控制整个话题的走向。我的地盘儿,我做主。当每一个句子都是某个Smith(毕竟有那么多复制体)做主语时,这一段的就成了一群人七嘴八舌聊世界杯,到最后,谁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对话题的贡献是什么,已然忘记;啤酒倒是下了三箱儿。相反,如果按照一个核心思路来安排相关事件或人物的出场,那就清晰的多。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作者的给诸葛亮的人设很简单:不管你们江东谁谁谁,就是一群渣渣,没一个能打的。

Joseph Williams将这个中道理极为简明地总结为风格十课的第一课When appropriate, make the subjects of your verbs characters involved in those actions.将这个主语和作为主角的思想从句子搬到段落,甚至全篇,同样适用。举一盘儿菜,如果你研究的是宫保鸡丁的味道,宫保鸡丁(的味道)就是主语,是主角,是整篇文章的逻辑灵魂。

(1)赵师傅【】改把鸡肉由切片儿改成了切块儿,钱师傅改【】了一下花生米的过油时间,孙师傅把【】胡萝卜的焯水温度提高了十度,李师傅决【】定少放半勺儿辣椒:这是一篇宫保鸡丁味道改造人物贡献史。(2)宫保鸡丁风味历经三百年演变,先后经历肉片儿的切法儿变革【】、花生米过油时间调整【】、胡萝卜焯水温度升高【】、以及辣椒用量的降低【】等多道革新,最终成就其美味:这是一盘儿纯正的宫保鸡丁的故事。如果我是一个吃货,我管你谁做过什么什么贡献,我只需要知道眼前这盘儿东西来之不易,先干为敬。所以,优先这盘儿菜;人,给菜当陪衬就好。

2、内容:History makes the future前面的话到这儿要反悔一下:谁做了什么贡献,你还真需要知道。其原因在于,三秒钟之前,我们还只是入门,只需要学个形式就能让格调高起来;现在,我们要理解文献的价值,精神和物理层面的双重价值,这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模板能概括的了。

要做一只有生死知识的鸟儿科学研究,承前启后。承前,就需要今人能够全面了解前人工作。Lola J. May作为一个传播数学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将继承和传播知识所需的能力简明的做了一个概括。

如果要求你“全面了解被引用者的工作”,似乎太过雾里看花,不如压缩成三点:

哪些人做了相关工作(作一部编年史)

ta这工作的思路如何(统计茴字有几种写法)

ta工作的价值和不足(祭出赞扬+夺取立场)

论文故事最完整的演绎:一个问题波折(背景)之后,对各种尝试(编年史/茴字的几种写法)提炼后,最终找到通往圣城之路(自己的研究方法),找到圣杯(解决问题)。

第一点:作一部编年史历史的作用在于模板:给后来人做模仿的榜样,做批判的对象。厘清了历史,更能清楚自己现在身处的位置,以及未来的趋势。基于以上,对历史本身的了解也成了科研的一部分。了解并叙述清这些过往,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就有了厚度。当然,短篇幅的文章无法完整体现这种对历史的把握;综述性文章,大论文,以及学术报告中,这些“虚”的物件儿就不可或缺了,尤其是打算做一个有“深度”的科研工作者。一篇论文可能有历史,也可能完全没有历史:快报,重在新颖,几乎不涉及历史;常规文章,有积淀的学者会根据文章长短、题材或多或少地把历史和知识框架编排在一起;综述类文章,历史是看点,知识框架是重点。

50 Years of TEM of dislocation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B Hirsch 2006 Philosophical Magazine链接:http://www.tandfonline.com/loi/tphm20从1956年到2006年,用透射电镜观察位错已经走过半个世纪。所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甚至研究矿石的地理地信的科学工作者都要感谢的一个实验方法,可想而知,会涉及到多少重要人物和年份。但Hirsch老爷子凭借五十年的研究经历,将这半个世纪的发展概括到60个参考文献,11页中(有意思的是此文没有扩展后送PMS,也没送ACTA的viewpoint系列或APL,而是“简简单单”地的给了哲学杂志)。可想而知,完成如此操作,需要对一个知识有多么深入的了解,方能选出代表发展历程的文献。即便参考文献如此浓厚的文章,Hirsch也依旧采用了X occurs的形式构架了全文,丝毫没有堆砌参考文献。第二点:茴字的几种写法如果我们花了时间统计过茴字的写法,我们就可能熟悉了各种写法的故事。知道别人故事的构架,多种构架摆在眼前,我们才方便搭一个自己的变形金刚,而不是蹩脚的弗兰肯斯坦。参考文献最大的价值在于牛顿揶揄胡克的名句。

胡克肩膀,就是别人做的东西。能把别人做的东西弄清楚,才能站在别人的肩上继续走;只是把别人当做一座模板或者可以安全重复的路,引用出来的文献则总逃脱不出“坐等下班”的焦虑和无力。一句话,读透别人的文章;识别别人的文章和自己的故事亲人,还是路人。

第三点:祭出赞扬+夺取立场(Give, so that you can take)在构建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有的引用是纯公益性的,奠定知识框架必备(如编年史用法,intro前半部分);有的引用则是表面公益,内里功利,重点在找到已有知识框架的gap,把自己的研究建在gap之上(此类引用出现较晚,intro接近尾声)。表面上致敬,写作结构上两个“功利”操作:(1)站队于权威;(2)用之作垫脚石。那些支持自己结论的引用,自然可以来佐证自己,增加自己的可信度;那些引用中适合作为自己研究当做“对比低点”的研究,自然可以增加自己研究的“优化”价值。

此逻辑构架被Gerald Graff 和Cathy Birkenstein完整、深入、全面地阐释于上面这本书中,其核心便是书的题目:They say, I say,先听别人说,然后再张嘴。一篇好的intro,应该既有“好人”,也有“坏人”,同时也有“丑人”。

都是路人,就没戏了。具体例子不再放送,愿各行各业的诸君慧眼识文,自行甄别。

3 总结形式上,争取用 X occur组织知识框架,显得专注、专业、专心。内容上,熟读文献,明了历史及各自短长;以他人之短,显自己之长——价值,在于对比。